“明明是花一樣的年紀,臉卻像蒙了一層土,蠟黃蠟黃的;同學都說我沒氣色,像長期熬夜的上班族;拍照不用濾鏡,膚色暗沉得不像十幾歲的少年”——這是不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困擾?
青春期本應是皮膚飽滿、氣色紅潤的階段,但不少孩子卻被“臉色發黃”纏上,不僅拉低顏值,還可能悄悄隱藏著健康隱患。很多家長以為這是“學習累的”“營養沒跟上”,簡單叮囑“多吃點好的”,卻沒意識到,青春期臉色發黃的原因遠比想像中複雜:既可能是作息、飲食等生活習慣導致的“暫時性問題”,也可能是貧血、肝膽功能異常等健康信號,甚至和遺傳、激素變化息息相關。
今天就帶你拆解青春期臉色發黃的“幕後黑手”,分清“生理性黃氣”和“病理性信號”,教你用科學的方法調理,讓暗沉蠟黃退散,養出青春期該有的紅潤好氣色!
追根溯源——“黃氣”從何而來?
青春期的臉色發黃,很少是單一原因造成的,它更像是一曲由多種因素合奏的“交響樂”。
營養的“失衡舞步”
• 生動描繪: 青春期是身體的“第二次生長高峰”,如同一棟大樓在瘋狂施工,對建築材料(營養)的需求量極大。
• 鐵元素的“缺席”(缺鐵性貧血):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!鐵,是製造血紅蛋白的核心原料,而血紅蛋白負責給你的臉頰“塗上”紅潤的腮紅。尤其是女生,因為月經失血,對鐵的需求更大。如果鐵攝入不足(比如節食減肥、挑食),身體就無法生產出足夠多的“紅色顏料”,皮膚自然會顯得蒼白、發黃,缺乏血色。
• 葉酸與維生素B12的“沉默”: 它們是製造紅細胞的“左右護法”。缺乏它們,會產生巨幼細胞性貧血,同樣導致面色枯黃。
• 胡蘿蔔素的“善意 overdose”: 如果你短時間內吃了過多胡蘿蔔、南瓜、芒果、橘子等富含糊蘿蔔素的食物,身體來不及代謝,這些橙黃色的色素就會暫時性地沉積在皮膚角質層,讓你變成真正的“小黃人”。這種情況被稱為“胡蘿蔔素血症”,但別擔心,它是無害的,減少攝入後就會慢慢恢復。
荷爾蒙的“狂風暴雨”
• 生動描繪: 青春期,體內的激素(特別是雄激素)水準飆升,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。
• 油光與暗沉的迴圈: 激素刺激皮脂腺這個“油田”瘋狂產油。過多的油脂本身就會讓臉色看起來油亮暗黃。更可怕的是,油脂氧化後,會變成更暗沉的黃色,並混合著老廢角質和灰塵,讓“黃氣”雪上加霜。
• 痘痘的“戰後遺跡”: 痘痘發炎後,會留下紅色或棕黃色的炎症後色素沉著,這些點點斑斑彙聚起來,就讓整體膚色顯得髒汙、發黃。
作息的“混亂時鐘”
• 生動描繪: 深夜刷手機、追劇,大腦興奮得睡不著?你的皮膚卻在默默哭泣。晚上11點到淩晨3點是肝臟排毒和皮膚細胞更新的“黃金修復期”。長期熬夜就像讓身體的“清潔工”和“維修隊”持續加班,最終他們累倒了,代謝廢物堆積,新生的健康細胞不足,臉色自然就像一件沒洗乾淨、沒燙熨的舊衣服,又黃又皺。
脾胃的“運化怠工”
• 生動描繪: 從中醫角度看,“脾為氣血生化之源”,主肌肉,其華在面。意思是,你吃進去的食物要靠脾胃來消化吸收,轉化成氣和血,才能榮養面部。青春期學業壓力大、思慮多、飲食不規律,都會傷及脾胃。脾胃這個“後勤部長”一旦怠工,就無法生產出足夠的氣血,或者無法將營養順利輸送到面部,結果就是面色萎黃、缺乏光澤。
壓力過大,情緒讓氣血“瘀滯變黃”
青春期的壓力一點都不小:中考、高考的學業壓力,和同學、家人的人際關係壓力,對自身外貌的焦慮,都可能讓孩子長期處於緊張、焦慮的狀態。
情緒對氣色的影響,中醫早就有定論:“肝氣鬱結,氣血不暢”。長期壓力大、情緒低落,會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全身的氣血循環,皮膚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,就會出現膚色暗沉、發黃,還可能伴隨色斑、痘痘增多。
典型表現:
– 臉色是“暗沉黃”,且黃氣集中在臉頰兩側或額頭,皮膚摸起來偏油,容易長痘痘;
– 伴隨情緒煩躁、易怒、胸悶、歎氣,或失眠、多夢、入睡困難;
– 壓力大的時候(如考試前),黃氣會明顯加重。
防曬不足,紫外線“曬黃”皮膚
很多孩子和家長都覺得“青春期皮膚好,不用防曬”,但紫外線是皮膚的“頭號殺手”,不分年齡:
– 紫外線會刺激黑色素細胞大量分泌黑色素,不僅會曬黑,還會讓黑色素分佈不均,導致膚色暗沉、發黃,甚至出現曬斑;
– 長期不防曬,還會破壞皮膚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,讓皮膚提前老化,變得乾燥、粗糙、發黃,失去青春期的飽滿感。
典型表現:
– 臉色是“曬後黃黑”,額頭、鼻子、臉頰等暴露部位比其他地方更黃、更黑;
– 皮膚摸起來乾燥、粗糙,夏天曬後會發紅、刺痛,之後慢慢變黃;
– 長期不防曬,黃氣會越來越深,甚至出現淡淡的色斑。
針對性調理:分情況“去黃氣”,養出紅潤氣色
1. 針對“作息混亂型黃氣”:先把“睡眠債”還上
– 固定作息,拒絕熬夜:儘量在晚上10點前入睡,保證每天7-9小時睡眠,週末也別熬夜超過11點;如果需要刷題,可提前到白天完成,避免夜間透支;
– 睡前“放鬆儀式”:睡前1小時別碰手機、電腦等電子產品,可聽舒緩的音樂、看紙質書、泡腳(水溫40℃左右,泡15分鐘),幫助快速入睡,提高睡眠品質;
– 晨起“喚醒皮膚”:早上起床後,用溫水洗臉,然後用手指指腹輕輕拍打臉頰、額頭,促進血液迴圈,讓氣色快速“提上來”。
2. 針對“營養缺乏型黃氣”:吃對食物,給皮膚“補營養”
核心原則:補鐵+補維生素C+補優質蛋白,讓氣血充足,皮膚自然紅潤。
– 多吃“補鐵食物”:
– 動物性鐵(吸收好):紅肉(牛肉、豬肉、羊肉)、動物肝臟(雞肝、豬肝,每週吃1-2次,每次50克左右)、動物血(鴨血、豬血);
– 植物性鐵(搭配維生素C吸收):菠菜、西蘭花、黑木耳、紅豆、綠豆、芝麻醬;
– 多吃“補維生素C的食物”:維生素C能促進鐵吸收,還能抗氧化、提亮膚色,如柳丁、柚子、獼猴桃、草莓、番茄、青椒;
– 多吃“優質蛋白”:蛋白質是皮膚的“建築材料”,能讓皮膚飽滿有彈性,如雞蛋、牛奶、魚蝦、豆製品;
– 避開“傷氣血的食物”:少吃高糖、高油、油炸食品、零食,避免影響消化吸收;不要過度節食,三餐規律,早餐一定要吃(如全麥麵包+雞蛋+牛奶,或雜糧粥+豆漿+蔬菜)。
推薦食譜:
– 早餐:燕麥粥+水煮蛋+一杯牛奶+一個小番茄;
– 午餐:糙米飯+清炒牛肉+蒜蓉油麥菜+番茄雞蛋湯;
– 晚餐:小米粥+清蒸魚+炒菠菜+豆腐;
– 加餐:下午3-4點吃一個獼猴桃或一把草莓,晚上餓了喝一杯無糖優酪乳。
3. 針對“壓力過大型黃氣”:疏肝理氣,讓氣血“動起來”
– 學會“釋放壓力”:每天花10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,如聽音樂、畫畫、打球、散步,或和家人、朋友傾訴,緩解焦慮;
– 適當“運動疏肝”:選擇溫和的運動,如慢跑、快走、跳繩、瑜伽,每週運動3-4次,每次30分鐘,能促進血液迴圈,疏肝理氣,讓氣色更紅潤;
– 多吃“疏肝食物”:中醫認為,綠色食物能疏肝理氣,如芹菜、菠菜、西蘭花、黃瓜、綠豆芽,可多安排在飲食中。
4. 針對“防曬不足型黃氣”:做好防曬,阻止皮膚“變黑變黃”
– 硬防曬優先:上學、外出時,戴寬簷帽、打遮陽傘,避免陽光直射臉部;
– 軟防曬輔助:如果長時間在戶外(如體育課、週末出遊),提前15分鐘塗抹防曬霜(選擇SPF30+、PA+++的兒童或青少年專用防曬霜,溫和無刺激),每2小時補塗一次;
– 曬後“修復提亮”:如果不小心曬黑、曬黃,晚上回家後可敷一片溫和的補水保濕面膜(成分簡單,無香精、酒精),或用冷藏後的黃瓜片冷敷臉部10分鐘,緩解皮膚不適,促進黑色素代謝。
5. 針對“病理性黃氣”:及時就醫,科學治療
如果臉色發黃伴隨以下情況,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:
– 臉色持續發黃,且眼白也變黃;
– 伴隨頭暈、乏力、心慌、氣短、手腳麻木、記憶力下降;
– 伴隨食欲不振、噁心、腹痛、尿色加深、皮膚瘙癢;
– 女生月經量異常、週期不規律。
推薦檢查項目:血常規(查是否貧血)、肝功能(查肝膽功能)、甲狀腺功能(查代謝情況),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給出針對性治療方案,如缺鐵性貧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,肝膽問題需要遵醫囑用藥。
親愛的青少年,青春期的臉色發黃,只是成長路上的一段小插曲,是你身體內部劇烈變化的外在體現。它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,而是一個提醒你更加關愛自己的信號。
請記住,真正的光彩,源于健康的身體、均衡的營養、充足的睡眠和積極的心態。當你開始用心傾聽身體的聲音,並用智慧的方式去回應它時,那層惱人的“黃氣”自然會漸漸消散,取而代之的,是由內而外、健康飽滿、自信閃耀的青春光彩!
愛護膚